“返回原籍”考生学籍迁回我省的,按应届生报名办法处理;提供学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学籍及就读证明材料的,按往届生报名办法处理;符合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按同等学力报名办法处理。均不符合的,不予在我省报考。
1.考生本人来我省就读的,其户籍、学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满三年(2022年12月31日前迁入)。考生本人须在我省户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在我省普通高中有完整学习经历并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单人迁入”)
2.考生随父母来我省就读的,其全家户籍、考生学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满一年(2024年12月31日前迁入),并在我省户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此外,其父或母须在我省连续缴纳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满一年(从2025年9月份开始计算,不含补交,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简称“全家迁入”)
3.考生父母符合国家和我省安置、工作调动(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办理的调动)等有关规定的,考生本人的户籍、学籍须在高考报名前转入我省,不受年限限制。(简称“及工作调动”)
4.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来我省就读的,考生本人学籍、考籍转入我省时间必须满三年(2023年9月30日前转入),并在学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在我省普通高中有完整学习经历并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此外,其父或母须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包括: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录(聘)用;兴办第二、三产业及社会组织具有法人代表资格;被各类企业聘用)、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连续缴纳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满三年(从2023年9月份开始计算,不含补交,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简称“随迁子女”)
(3)华侨子女考生,须提供本人户籍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父母一方所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原件及复印件、父母一方所持的住在国居留证原件及翻译件原件、住在国居留证复印件、父母一方在住在国实际居住时间证明(需提供出入境记录,出入境记录可使用“移民局”微信小程序,将出入境记录PDF电子文件(带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官方电子签章)下载打印作为凭证)。
(4)归侨子女、华侨子女考生,户籍中已经明确亲属关系的,提供户籍原件及复印件;户籍中没有明确亲属关系的,须提供公证机关出具的考生与父母的亲属关系证明(子女与归侨、华侨是抚养关系的需提供公证机关出具的五年以上抚养关系证明及复印件,是领养关系的需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领养关系证明及复印件)。
9.报考少年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数学英才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数学领军计划(清华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物理攀登计划(清华大学)等教育部批准类型的非高三毕业班考生,必须是获得招生院校报考资格的考生,不得参加其他高校的招生录取。
1.应届考生的思想政治考核评语由所在中学负责填写。往届考生原则上由当地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具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评语证明,在现场确认时交由县(市、区)招生负责组织录入。各市(州)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1.考生报名参加我省普通高考,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的全国统一考试和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性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为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等6门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3.艺术类选考科目代码参照普通类,分别为历史学科组(31—36)、物理学科组(71—76);体育类选考科目代码参照普通类,分别为历史学科组(41—46)、物理学科组(81—86);对口升学为60;高职单招61;单考单招类为90。
1.报名时,所有考生须交验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学籍或学历证明材料。其中,应届考生依据学籍信息核查认定考生身份;往届考生的学历证明材料包括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学业证书)、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毕业证书、同等学力证明等。
3.艺术类考生报名。艺术类专业术科考试分为省级统考和高校校考。省统考分为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6个统考类别。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艺术类考生只能在上述7个类别选择其中1项,不允许跨类别兼报;其中,音乐类考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允许兼报;表(导)演类考生在戏剧影视表演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方向允许兼报。考生所报考艺术类专业属于省统考范围内专业,必须参加省统考,省统考合格后方可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高校校考。高校校考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
5.单考单招类考生报名。仅参加残障单招、消防单招考试报名的,还须携带相关证件到有关招生院校参加报名考试。选择参加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体育单招)的,相关信息通过“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http://)自行查询。
3.考生报名、考试所需费用按照本人选报考试类型确定。因多项兼报、资审不合格、违纪或缺考等考生自身原因而未能参加考试的,所缴费用不予退还。具体按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省教育考试收费政策的通知》(吉教联字〔2023〕49号)规定的标准收取。
3.体检应在县(市、区)招生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作出的体检结论无效。吉林省人民医院为考生身体健康检查终检医院,负责对有异议或影响考试、录取的体检结论做出复查结果的最终裁定。吉林省人民医院无法认定的传染病等其它各类疾病,由省级专门医院负责认定。
5.考生体检信息的采集必须按原始的《考生体格检查表》所列项目进行,不得减项或加项。主检医师填写检查结果要规范,不得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语句;“体检结论”栏要如实写明“合格”、“专业受限”、“不合格”等意见;《考生体格检查表》应有负责医师签名并加盖医院公章。
6.《考生体格检查表》和“体检结论”不准涂改,如确系医生笔误,须由主检医师更正、签名并加盖医院更正章或公章。体检结论确认后,如需更换《考生体格检查表》,须经县(市、区)招生主管领导同意,并重新履行体检程序,否则无效并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工作要求。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对各地高考报名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各市(州)负责高考报名复核及终审工作。县(市、区)负责高考报名资格初审及对审核结果有异议考生的解释工作。未经资审合格的考生,不得报考相关招生院校、专业或享受相关照顾资格。往年被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二)工作程序。各类资审结果由县(市、区)报名资格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初审合格后,报各市(州)报名资格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复审。复审结束后,合格考生名单由县(市、区)招生和考生所在中学明显位置张榜公示10个工作日。公示结束后,分别将合格考生名单和不合格考生名单以地区为单位汇总后于2025年12月15日前通过高考报名系统上传。
农村户籍界定以国家统计局最新年份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为准。其中,城乡分类代码中“112”城乡结合区、“122”镇乡结合区、“200”乡村、“210”乡中心区、“220”村庄,均表示“农村”。
(2)使用普通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考生等书写特别困难的残疾考生的考试时间,在该科目规定考试总时长的基础上延长30%,外语科目听力考试正常语速播放。
(3)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纯音听力检测结果为每侧耳的平均听力损失都等于或大于40分贝(HL)的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外语听力免考的残疾考生,笔试部分结束后交卷。听力残疾考生必须要有当地残联提供的《残疾评定表》或吉林省人民医院开具医疗诊断病例提供具体的听力损失数值。
(2)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
10.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14.高考加分项目只面向在我省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高校,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原始分投档。
1.报名序号:首次登陆吉林省普通高考考生服务平台使用发放的报名序号和密码,登陆后请修改密码并牢记。报名序号和密码在高考报名、成绩查询、志愿填报等阶段均需使用,请妥善保管,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因密码管理不善造成的考生报名信息泄漏等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若忘记,本人可到报名所在县(市、区)招生申请重置密码。
6.申请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在我省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朝鲜族考生,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满族考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考生)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选报少数民族加分政策项,其他考生不填报。
9.考生标志:分为外省和本省。身份证号“22”开头的考生选本省。身份证号非“22”开头的考生选外省,并根据系统提示如实选取外省籍相应类型。因本人填报错误造成资审不合格等问题的,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
13.考生类别:考生类别必须与户籍信息保持一致。学籍为高考当年毕业的考生填“应届”,其它考生填“往届”。考生户籍所在区划为乡村属性的填“农村”,城镇属性的填“城市”。如:考生为应届考生,考生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应填“农村应届”。
36.居民身份证是高考报名、考试、录取、大学报到注册学籍的重要身份证明。考生自使用身份证报名后,至进入大学报到注册学籍,切记不要修改身份证关键信息(如姓名、照片、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等),因个人信息错误造成的无法参加考试、录取、学籍无法注册、学信网无法验证等相关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